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企业库首页>资讯
行业

云峰四山北朝刻石作者分类考_胶水船夫_新浪博客

作者:企业资讯策划团队 来源:rwfb 发布时间:2010-04-07 浏览:126

    【内容提要】:北魏郑道昭任光州刺史、青州刺史期间,在今山东平度天柱山,莱州云峰山、大基山,青州玲珑山上主持刊刻了40余处刻石。北齐年间,郑道昭三子郑述祖复为光州刺史,又在天柱山、云峰山、大基山上主持刊刻了5处刻石。传统上称以上北朝刻石为云峰刻石。自包世臣开始,这组刻石的作者属于魏书的定为郑道昭,属于隶书的定为郑述祖,历史几成定论。

    笔者认为,云峰四山魏书刻石数量巨大,风格多样,而且相差悬殊,用笔习惯也不一致,不可能出自郑道昭一人之手;隶书刻石风格不一,也不全是郑述祖所为。本文从这些刻石的艺术风格、用笔习惯、行文语气、镌刻位置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历代著录中涉及到的大约50种北朝刻石的作者进行了详细分类考证,力图还郑道昭书法以本来面目。

    据考,云峰四山刻石属郑道昭书丹的有10种,多为题名小品;以《郑文公上、下碑》为代表的魏书作品数量最多,有23种,是郑道昭光州任所的僚佐所书丹;青州玲珑山上的4种刻石,书丹者是郑道昭平东将军府外兵参军。

    北齐刻石共5种,其中4种由郑述祖光州任所的僚佐完成,只有《天柱山颂》的作者是郑述祖。

    另有8种刻石,作者为道士、民间艺人和刻石工匠等,书法水平明显较低。

   【关键词】:郑道昭  云峰刻石  作者分类   

 

    一、引言

    郑道昭(?-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中书令郑羲次子。《魏书》称其“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历官秘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平东将军、光青二州刺史等。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恭”。

    郑道昭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出任光州刺史,延昌二年(513年)调任青州刺史。短短几年时间,他在光州辖内的云峰山、大基山、天柱山和青州辖内的玲珑山上共主持刊造刻石多达40余处。

    郑述祖(?-565年),字恭文,郑道昭三子。少聪敏,好属文,有风检。历官所至,皆有惠政。天保中拜仪同三司、兖州刺史。在担任光州刺史期间,在天柱山、云峰山、大基山主持刊造刻石5处。

    云峰刻石的著录和研究,始于北宋末年的赵明诚。他在《金石录》中,收录《郑羲上碑》、《郑羲下碑》、《东堪石室铭》、《登云峰山诗》(即《论经书诗》)、《哀子诗》、《天柱山铭》、《云峰山题记》(即《重登云峰山记》)等7种刻石。赵明诚确定了5种刻石的撰文者,至于书丹人,则一概没有提及,可见赵明诚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之后,郑樵《通志·金石略》、陈思《宝刻丛编》亦相继著录,但刻石数量及提出的问题,均未超出赵氏的范围。此后直到清代乾、嘉之前,再未有人提及。清代中后期碑学兴起之后,云峰四山北朝摩崖刻石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包世臣著《艺舟双楫》,大力提倡北碑之后,著录和研究者越来越多,收入刻石的数量由最初的7种达到40余种。

    包世臣{dy}个得出云峰刻石“书出一人”的结论,这组刻石的作者属于魏书的统统定为郑道昭。隶书刻石的作者一般认为是郑述祖,后人大多尊崇这一说法,历史几成定论。

    笔者认为,云峰四山魏书刻石风格相差悬殊,显然不是出自郑道昭一人之手;隶书刻石也不wq是郑述祖所为。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刻石,大体可以归类整理出书丹者。

    二、云峰四山北朝刻石总目

    历代著录云峰四山北朝刻石,数量不一,统计方法也不一样,多有交叉和重叠。为便于检索,现将历代著录中涉及到的四山北朝刻石开列如下,共有50种。

    天柱山刻石有7种:

1、《郑文公上碑》

2、《东堪石室铭》

3、《上游下息题字》

4、《天柱之山题字》

5、《姚保显造石塔记》

6、《天柱山铭》(原石已毁)

7、《天柱山颂》(又名《四言诗残刻》)

    云峰山刻石有23种:

1、《郑文公下碑》

2、《论经书诗》

3、《咏飞仙室诗》

4、《耿伏奴题字》

5、《观海童诗》

6、《右阙题字》

7、《九仙之名题字》

8、《安期子题字》

9、《王子晋题字》

10、《赤松子题字》

11、《浮丘子题字》

12、《羡门子题字》

13、《神人子题字》

14、《鸿崖子题字》

15、《列子题字》

16、《赤子题字》

17、《云峰之山题字》

18、《当门石坐题字》

19、《山门题字》

20、《左阙题字》

21、《重登云峰山记》

22、《石匠于仙题字》

23、《石匠于仙人题字》

大基山刻石有16种:

1、 《南山门题字》

2、 《朱阳台题字》

3、 《青烟寺题字》

4、 《玄灵宫题字》

5、 《北山门题字》

6、 《白云堂题字》

7、 《置仙坛诗》

8、 《中明坛题字》

9、 《青烟里题字》

10、 《岁在壬辰建题字》

11、 《仙坛铭告》

12、 《郭静和题字》

13、 《云居馆题字》

14、 《石人名题字》

15、 《双钩白云堂题字

16、 《白云堂畔题字》

    玲珑山刻石有4种:

1、 《游槃题字》

2、 《白驹谷题字》

3、 《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

4、 《登百峰山诗》

    《解衣冠处题字》、《哀子诗》仅见著录,未见刻石及拓片,不计算在内。

    三、以《郑文公上、下碑》为代表的魏书作品数量最多,有23种,是郑道昭光州任所的僚佐所书丹

   《郑文公上碑》(图1)、《郑文公下碑》是云峰四山魏书刻石的代表作品,传统认为是郑道昭撰文并书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郑文公上、下碑》的撰文者和书丹者都不可能是郑道昭。

    南北朝时期,至今还没有见到儿子为老子书丹碑文的先例。儿子为老子撰写碑文,在汉魏六朝个人文集中也极少见到,即使有,也应该使用{dy}人称,而不是《郑文公上、下碑》中的第三人称。一个出身豪门大族、身为从二品高官的郑羲,死后竟无人为之撰写碑文并书丹上石,还得由儿子亲自为其颂功扬名,既不符合郑羲的身份和地位,也有悖世俗。

   《郑文公上、下碑》均刊刻于永平四年(511年),上碑中,郑羲字“幼麐”,下碑却变为“幼驎”。二字虽音义一致,但写法迥异,古人名字用字极为考究,不能随便代替。上、下碑刻于同一年,从书法风格上看出自一人之手,若是郑道昭书丹,写错了先父的名字,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南北朝时期,避家讳之风甚盛,闻讳必避,动辄得咎。郑道昭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又常年担任文职官员,熟知礼仪。如为先父撰写碑文并书丹上石,直呼父亲郑羲大名而一点不避家讳,有悖常理。料想郑道昭不会干这等遭人唾骂之事。

    郑羲卒后,尚书奏谥曰“宣”,诏以“羲虽宿有文业,而治阙廉清”,改谥“文灵”。依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灵”乃无道之谥。《郑文公上、下碑》中公然纂改了谥号,将“灵”字删去,变成了“郑文公”。郑道昭作为朝廷命官,又熟悉本朝典章制度,未必敢冒欺君之罪而亲自为文书丹。

    北魏时期,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3郡,郡辖14县,辖区包括今整个胶东半岛,光州刺史是{zg}行政、军事长官。尽管郑道昭雅好山水,热衷于求仙访道和吟咏题镌,但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一年之内完成如此高质量、高难度的煌煌巨制。《郑文公上、下碑》刊刻时,郑道昭已近花甲垂暮之年,在如此险要的摩崖上书丹上石,不仅不符合郑道昭的身份,其体力也未必能够胜任。

    笔者曾力图找寻包世臣将《郑文公上、下碑》的书丹人定为郑道昭的依据,结果一无所获。史书中不仅没有其亲自书丹的丁点线索,甚至从未提及其工书。查《魏书》和《北史》,仅称郑道昭好为诗赋(云峰四山共刻其署名诗作5首,可证史书所记不诬)、长于吏治,但找不到其善书的只言片语。{dy}次将《郑文公上、下碑》收入《金石录》的赵明诚,亦仅指出郑道昭“为其父摩崖石刻二碑焉”,主持刊造而已,未明确指定作者,这一点也可印证赵明诚治学之严谨。云峰四山刻石中,都没有提及郑道昭工书,只在《郑文公下碑》中,有称赞郑道昭“才冠秘颖,研图注篆”的句子,好像与书法沾上一点边,为后人认为郑道昭工书引为重要证据。其实“研图注篆”与上碑“研图注史”含义一致,是指郑道昭做过典籍、文书之类的工作,并通达经史古籍,不能望文生义解释为善于篆书,或穿凿为善于书法。

    郑道昭调离光州52年之后,三子郑述祖复为光州刺史,在云峰山、天柱山上先后留下的隶书刻石资料中,亦未明确指出《郑文公上、下碑》是由其父郑道昭书丹。《重登云峰山记》中有“对碣观文,发声哽塞,临碑省字,兴然泪下”,“此山正南四十里有天柱山者,亦是先君所号……其山上之阳,先有碑碣,东堪石室,亦有铭焉”;《天柱山颂》中有“泣观遗碣,号诵余篇”等句,有人从这些句子入手分析,断定《郑文公上、下碑》的作者是郑道昭。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是经不住推敲的。郑述祖“自幼游此”,52年之后旧地重游,见到了祖父的碑记和先父的遗迹,睹物思人,难免生出些感慨,不一定非是先父亲自书丹的碑记才能触发郑述祖的情怀。

    其实,关于《郑文公上、下碑》的作者,碑文中已透露出一些信息,在上碑第15行和下碑第40行均有“于是故吏主薄东郡程天赐等六十人,仰道坟之缅邈,悲鸿休之未刊,乃相与钦述景行,铭之玄石,以扬非世之美”的记述,碑文的撰写者应该是郑羲的门生故吏程天赐等人。至于由谁书丹,则较难确定,照常理推测,一般也应该是程天赐一班人。但碑刻刊造时,郑羲已故去19年,其门生故吏垂垂老矣,为文尚可,亲自书丹恐怕已力不从心了。郑道昭“好为诗赋”,名重当时,在他周围聚集着一群能诗善书的文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书丹者一般应是这些光州任所的僚佐。青州玲珑山的刻石风格与云峰三山刻石风格差别很大,说明玲珑山刻石书丹人已换成了青州任所的僚佐。

    与《郑文公上、下碑》风格一致的刻石有:《东堪石室铭》(图2)、《咏飞仙室诗》、《观海童诗》(图3)、《九仙之名题字》《安期子题字》、《王子晋题字》、《赤松子题字》、《浮丘子题字》、《羡门子题字》、《神人子题字》、《鸿崖子题字》、《列子题字》、《赤子题字》、《左阙题字》、《南山门题字》、《朱阳台题字》、《青烟寺题字》、《玄灵宫题字》、《北山门题字》、《白云堂题字》、《置仙坛诗》(图4)。23件作品都镌刻在光州辖内的三座山上,书丹者应该是光州任的僚佐。

                                   

    四、郑道昭书丹的刻石有10种

    云峰四山50种北朝刻石中,都没有署上书丹者的姓名,为我们的甄别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但还是有一处刻石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使我们能够一睹郑道昭书法的真实面貌。

    这处刻石就是位于云峰山西峰东壁的《右阙题字》(见图5)。刻石内容是:“云峰山之右阙也,栖息于此。郑公之手书。”细审此刻,位于刻石末尾的“郑公之手书”5字,字较前面小一些,刻石方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像是一个人的作品,显然是他人补题。那么,前边的题字“云峰山之右阙也,栖息于此”11字,就应该是“郑公”郑道昭的手迹。

    从这则刻石的风格入手,可以进行归类。这种风格的刻石共10种,它们是:《天柱之山题字》、《上游下息题字》、《右阙题字》、《云峰之山题字》、《论经书诗》、《山门题字》、《当门石坐题字》、《中明坛题字》、《青烟里题字》、《岁在壬辰建题字》。

    这一组作品不仅风格一致,结体和用笔都很统一,甚至一些笔画的书写习惯都很固定,而且在其它刻石中都见不到这种笔画安排。例如:“鄭”字,左偏旁“酋”字上面的两点呈“八”字状向左右分开;“道”字,“首”字上面的横特别长,把“走之”全部盖在了下面,这个书写习惯非常特殊;“昭”字,右偏旁“召”的上部可以简化成两个点,在这组字里右面的点变成了一个长撇,把左边的点托在上面;“雲”字,雨字头左边的点变成了长撇,等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是一个人短时间内书写风格相对固定的真实体现。

    据《重登云峰山记》郑述祖所言,云峰、天柱二山是由郑道昭命名的,《天柱之山题字》、《云峰之山题字》由郑道昭本人完成比较符合当时实际。

    这10种刻石还有一些共同点:刻石的位置山势比较平缓;除《论经书诗》外刻石字数都很少,大部分是题名;书写都比较随意,用笔自由,中锋、侧峰、藏锋、露锋交替使用,点画长短方圆不拘,自由灵活。这些也都比较符合郑道昭的身份、年龄和身体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论经书诗》(图6)刻石用笔变化比较大,好象是两个人合作而成,16-19行显然不属于这一组的风格,当属别人代笔,代笔人的风格跟《郑文公上、下碑》一致,应该是郑道昭的僚佐。这则刻石大部分是由郑道昭完成的,所以划在郑道昭名下;《当门石坐题字》(图7),“郑公之所当门石坐也”,从风格上看属于这一组,从文字上看,自己称呼自己为“郑公”,颇有牵强之处,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加以否定前,暂时划在这一组内。

    郑道昭书法的代表作品是《上游下息题字》(图8)。

    五、青州玲珑山上的4种刻石,书丹者是郑道昭平东将军府外兵参军

    以《游槃题字》(图9)为代表的青州玲珑山上的4种刻石,结体紧峭,用笔方折,笔毫铺开,显得苍老而厚重,与光州三山风格迥异,反而接近龙门造像书风。说明这组刻石既不是郑道昭书丹,也非光州僚佐所为。

    《登百峰山诗》(图10)是一通碑刻,原立于《游槃题字》和《白驹谷题字》的上部,今已残为两截,下截去向不明,上截今存故宫博物院。诗碑的左侧刻有“平东府兼外兵参军……”的款铭。据赖非先生考证,北魏时,出任地方刺史者多是文官衔兼任武职,郑道昭即是以平东将军的头衔出任为光州刺史的。后转青州,将军衔如故。“平东府”,全称应为“平东将军府”,乃郑道昭幕府。

    幕府为地方军政长官的军事参谋和智囊团,因而幕僚也用参军事的名义。参军一职,至南北朝遂直接以官名,晋以后置外兵参军,又分外兵为左、右。北魏沿置。显然,诗碑侧这位署名的外兵参军,当是郑道昭平东将军府中的幕僚。《登百峰山诗》应为此人所书,与此同类的其他几cf笔大字,即《游槃题字》、《白驹谷题字》、《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也同出此人之手。

    六、北齐刻石4种由郑述祖光州任所的僚佐完成

    天柱、云峰、大基三山北齐刻石全部是隶书,计有《天柱山铭》、《天柱山颂》、《重登云峰山记》、《云居馆题字》、《石人名题字》5种。《天柱山铭》中有“郑述祖作”字样,传统上将这组刻石定为郑述祖所书。

从五种刻石的风格上看,《重登云峰山记》、《云居馆题字》、《石人名题字》和《天柱山铭》风格一致,布局承接汉隶,字距较大,行距较小,空间疏朗。用笔方折,沉着厚重,有《张迁碑》遗韵。这组刻石是同一人所为。《天柱山颂》从布局和结体上看,跟前四种都不一样:布局上一反汉隶规矩,字距变小,行距加大,类似以后的楷书布局。用笔减少了汉隶的波折,增加了不少楷书和行书的成分,变得圆转和灵活。总之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两组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重登云峰山记》(图11)是一篇记游之作,《掖县志》认为是“莱人刻石记事”,祝嘉先生认为是郑述祖作文并书丹,“不过用莱人口气罢了。”笔者认为这通刻石为文和书丹都不可能是郑述祖。

    1、题记在行文上使用的是第三者的语气。文章反复提到郑述祖,皆尊称为“公”,如“公与仲兄豫州敬祖”、“公年始十一”、“公之所抚,莫非大蕃”、“公乃曰”等等,这是文章作者对郑述祖的尊称。行文充满了对郑道昭的崇敬之情,还有“虽复曽闵之诚,讵能过也”之类的夸词。以郑述祖的身份,不会假借他人之手做这样的文章。

    2、文章介绍郑述祖的身份时,称他为“文恭公荥阳道昭之子”,直呼郑道昭的名字,不加避讳。而在转引郑述祖追述父亲旧事时,郑述祖都是称父亲为“先君”,如指云峰山“此是先君所名”,天柱山“亦是先君所号”,云居馆“亦是先君所立”,绝不直呼其名。《天柱山铭》署名郑述祖作,称呼郑道昭为先君、公、先公等,如“先君文恭公之所题目”、“公禀气辰象”、“非公勿许”、“公久阔枌榆”、“文贞公迹状”、“赫矣先公”等,而且上面空出一格以示尊重。前文已经谈过,南北朝时期非常讲究家讳,如果是郑述祖作文书丹,决不会直呼其父之名。

    3、《重登云峰山记》刊刻于云峰山左阙比较显要的位置上,左下边是《左阙题字》,右下边是《山门题字》,南边下部还有《当门石坐》题字。按当时的避讳风俗和题刻习惯,见到先人名讳或遗迹应该避让,刻在它们的下面,以示恭敬,决不能凌驾其上。郑述祖出身世家大族,深受儒学熏染,不可能作出有违世俗的事情。

郑述祖年幼时曾跟随父亲郑道昭在光州任署度过一段少年时光,所以在《重登云峰山记》中有“吾自幼游此,至今五十二年,昔同至者,今尽零落,唯吾一人重得来尔”的感慨之词。重归旧地,大有“若归桑梓”之感,并在僚佐陪同下寻访先人遗迹,观碣省文,不胜唏嘘。他的这些活动,始终是在僚佐陪同下完成的,他的心思和计划僚佐最了解,也只有僚佐才最有为主子刻石留名以求欢心的动机。如果这样的推断尚有道理,这则刻石的撰文和书丹者应该是随同郑述祖同赴任所的僚佐。

    由此可以看出,《云居馆题字》、《石人名题字》和《天柱山铭》的书丹者也应该是郑述祖的僚佐。所不同的是,《天柱山铭》(图12)是由郑述祖亲自撰文,《云居馆题字》、《石人名题字》的文字也极有可能是郑述

祖酌定。

                                                                                         图12  《天柱山铭》

    另从作者人称、行文语气、刻石位置等方面分析,只有《天柱山颂》刻石的作者是郑述祖。

    七、《天柱山颂》刻石的作者是郑述祖

    《天柱山颂》(图13)是一首四言诗铭刻,应该出自郑述祖之手。

                                                                                                  图13 《天柱山颂》

    1、文中有“乃吾不敏,踵迹莱边。泣观遗碣,号诵馀篇。”等句,文章应是郑述祖在光州刺史任内寻访先人遗迹时所作。

    2、《天柱山颂》刻在《郑文公上碑》碑座的左下部,这个位置是很耐人寻味的。上碑周围不乏平坦的巨石,碑侧也很平滑,作者弃而不用,单单选择如此卑下的位置。按当时的避讳风俗和题刻习惯,作出这个抉择的只能是郑述祖。

    3、光州辖内与郑述祖有关的隶书刻石共5件,有4件出自僚佐之手。郑述祖出生书香门第,诗书风流乃文人雅事,面对山上众多先人题刻,不留下点笔墨反而是不正常的。他人书丹不可能选择这么个逼仄的位置,作者非郑述祖莫属。

    八、其他刻石作者考略

    1、《仙坛铭告》(图14)刻在大基山道士谷内,是保护大基山松林草木的告示。这则刻石笔画绵软乏力,结体呆板,从作品的风格看,既不似郑道昭,也不似郑道昭的僚佐。从作品的内容看,有“松林草木有能修奉者,世贵吉昌,慎勿侵犯。”的句子,从告示的语气看显然不是出自官方。郑道昭作为地方{zg}行政长官,也不可能为了一座山的“松林草木”刊刻铭告。大基山是道教圣地,按常规,山中“松林草木”的产权属于道士。郑道昭爱好求仙访道,与山中道士关系密切,{zd0}的可能是道士利用了郑道昭的威望刊刻了这则铭告。

     2、《姚保显造石塔记》刊刻于天柱山西侧的东魏石窟内。北朝石窟造像大都是民间艺人制作的,随之刊刻的题记也是出自他们之手。这则题记的作者当然也就是当地的民间艺人。

    3、《耿伏奴题字》刻于云峰山上,共“耿伏奴从驾”5字。从题刻位置、刻字大小等方面分析,作者地位卑微。刻石很不经意,布局歪斜。按当时的交通条件,郑道昭出游肯定会有一大帮属吏随从,刻石作者应该是下层属吏,也就是耿伏奴本人。                                         

    4、《石匠于仙题字》和《石匠于仙人题字》(图15)刻于云峰山上。这是云峰四山最拙劣的两处刻石,线条尖刻直露,结体无度,刊刻荒率,几不成字。作者显然就是识不了几个字的普通石匠。自北魏以后,云峰山不断有建筑、造像和刻字工程,这些都需要由石匠来完成,哪个石匠心血来潮,随手刻上几个字,是再正常不过的。至于什么时间完成,则很难断定,从风格上看要晚于北朝。

    5、《双钩白云堂题字》(图16)、《白云堂畔题字》刻在大基山上。《双钩白云堂题字》刻在《白云堂题字》的南面,三字为双钩,云峰四山刻石中所仅见。《山东通志》称“北魏郑道昭双钩白云堂刻石”,但在刻石右边另有《白云堂畔题字》,称“此南白云堂三字是仪同三司、光州刺史郑述祖之也”,字多剥泐不可辨。据此可以断定此三字非郑道昭书,但是否为郑述祖书,还不能即下断语。且不说当时不知是否有了双钩书,仅就云峰四山中,我们看到的北魏书全是正书,而北齐刻石全是隶书,几无例外。此三字结体呆板,笔画平直,艺术性不高,郑述祖不至于就这么个水平。再说此处不远本来就有郑道昭主持刊造的《白云堂题字》,郑述祖再来搞一个《双钩白云堂题字》,岂不是画蛇添足?这两处刻石最有可能是当地文人中好事者所为。

    6、《郭静和题字》(图17)刻于大基山中,刻石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且jc一例,应该就是作者题名,类似于今天的“某某到此”,从行文口气上看,作者应为太原道士郭静和。太原郭氏是北魏大姓,与荥阳郑氏都是名门望族。郭静和本是洛京道士,客游光州,在道教圣地大基山题记留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图17  《郭静和题字》

   

附:

云峰四山北朝刻石作者分类一览表

 

刻 石 名 称

时代

所处位置

撰文作者

书丹作者

《郑文公上碑》

北魏

天柱山

郑羲僚佐

郑道昭僚佐

《东堪石室铭》

北魏

天柱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上游下息题字》

北魏

天柱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天柱之山题字》

北魏

天柱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姚保显造石塔记》

东魏

天柱山

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

《天柱山铭》

北齐

天柱山

郑述祖

郑述祖僚佐

《天柱山颂》

北齐

天柱山

郑述祖

郑述祖

《郑文公下碑》

北魏

云峰山

郑羲僚佐

郑道昭僚佐

《论经书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咏飞仙室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僚佐

郑道昭僚佐

《耿伏奴题字》

北魏

云峰山

耿伏奴

耿伏奴

《观海童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右阙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

《九仙之名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安期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王子晋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赤松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浮丘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羡门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神人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鸿崖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列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赤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云峰之山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当门石坐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山门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左阙题字》

北魏

云峰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重登云峰山记》

北齐

云峰山

郑述祖僚佐

郑述祖僚佐

《石匠于仙题字》

待定

云峰山

石匠

石匠

《石匠于仙人题字》

待定

云峰山

石匠

石匠

《南山门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朱阳台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青烟寺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玄灵宫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北山门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白云堂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置仙坛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僚佐

《中明坛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

《青烟里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

《岁在壬辰建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道昭

郑道昭

《仙坛铭告》

北魏

大基山

大基山道士

大基山道士

《郭静和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郭静和

郭静和

《双钩白云堂题字》

待定

大基山

地方文人

地方文人

《云居馆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述祖

郑述祖僚佐

《石人名题字》

北魏

大基山

郑述祖

郑述祖僚佐

《白云堂畔题字》

待定

大基山

地方文人

地方文人

《游槃题字》

北魏

玲珑山

郑道昭

郑道昭幕府

《白驹谷题字》

北魏

玲珑山

郑道昭

郑道昭幕府

《白云堂中解易老题字》

北魏

玲珑山

郑道昭

郑道昭幕府

《登百峰山诗》

北魏

玲珑山

郑道昭

郑道昭幕府

 

 

注释:

《云峰刻石调查与研究》,齐鲁书社,1992年6月。

包世臣《艺舟双辑》。

子题字》四仙题字原石久佚,2000年9月修建盘山石阶清理路基时重新出土。

《书法类型学的初步实践》124-125页,赖非著,深圳金星出版公司2003年6月版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云峰四山北朝刻石作者分类考_胶水船夫_新浪博客】由 企业资讯策划团队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免费注册只需30秒,立刻尊享
免费开通旗舰型网络商铺
免费发布无限量供求信息
每天查看30万求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