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人文|三圣原:值得为孩子收藏的如皋民间故事


原,指广平、高平的地面,一提到内蒙古大草原、黄土高原、江海平原,一个广袤辽阔的地域概念会很快跳入人的脑海。可是,在如皋人的心目中,原似乎不一定都那么广大。比如,三边围着小河,中间一块几十亩甚至只有几亩大小的平地就叫“原里”,而且,一般都是宜居的风水宝地。按此说,如皋的原多得很,但最出名的只有三处:一个叫会盟原,一个叫丞相原,一个叫下驾原。一听这三个名字就知其来历不凡,都与帝王将相有关,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原。



会盟原

县志载:“会盟原,县东十里。相传吴楚会于邗沟,即蟠溪地。今有邗沟铺。”其它未见史料记载。

熟悉如皋的人,一提到县东十里,自然会想到十里铺,亦即邗沟铺、蟠溪地。在历史上,那里确实火红过、发达过、显耀过。因为那里曾经是个海滨大盐场,西汉吴王刘濞为将堆积如山的白盐运至扬州销往各地,以使“国用饶足”,从扬州茱萸湾凿邗沟“通海陵仓(在泰州)至如皋蟠溪”,从此,蟠溪便成了吴王刘濞的摇钱树。盐场带动那里的商业发达、市井繁荣是可想而知的。

但稍微细心的人会发现,吴楚会于西汉吴王濞开凿的邗沟,时间上明显有矛盾。因为吴国存在于战国之前,公元前473年吴国已被越灭,与吴王刘濞凿邗沟的时间相差至少300年,吴楚又怎能会盟于如皋的邗沟铺呢?当然,这里可以有一种解释,如皋县志明朝始创,对前事属追记,在追记时按习惯用了当时的地名亦未可知。况且,县志上还用“相传”二字,在邗沟铺后面又赘了“即蟠溪地”字样,因蟠溪地名肯定早于邗沟铺。所以,也无可厚非。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吴楚会盟,何时举行?何人参加?所商何事?这是作为历史事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这里却一字未提。虽然说,吴楚作为西周的两个诸侯国,而且相互毗邻,会盟应该是有可能的。如皋是吴国属地,如果吴楚会盟,选择在如皋亦顺理成章。但可惜的是,吴国从泰伯奔吴后,其后代建立句吴国,早期活动鲜有记载,直至第十八世吴王寿梦方见诸史册,随后就进入了“吴楚争霸”的时期,争斗连年不断。根据现有史料分析,在“吴楚争霸”期间,似乎没有会盟的可能。因此,“吴楚会盟”当在吴王寿梦之前。也许,此次会盟未能达成共识,反而成为仇家,致使征伐连连不断,亦未可知。

另外,《春秋左传》明确记载:鲁哀公十二年(-483),先是鲁公“会吴于橐皋”(今安徽巢湖柘皋镇),“吴子使大宰嚭(伯嚭)请寻盟”,但是,“公(鲁哀公)不欲”,“乃不盟”。后来吴又“征会于卫”,得卫侯响应,“秋,卫侯会吴于郧。公(鲁哀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郧,《如皋县志》关于如皋的建置沿革明确记载:“春秋时,为吴国郧地。”但对郧的确切区域位置出现了不同说法:县志按照杜预的说法,把它与发扬口(今立发桥)说成一回事;而《辞海》明确指出,它作为古地名,是“春秋吴地”,这与县志毫不矛盾。但它进一步指出具体位置:“在今江苏如皋东”。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关于郧的注解亦云:“当今江苏如皋县东有会盟原,即其地。”这一说,与县志所载会盟原位置正好吻合。这样一来,会盟原不是吴、楚会盟之地,而是吴、鲁、卫、宋的会盟之地”。

总之,不管是吴、楚曾在此会盟,还是吴、鲁、卫、宋四国曾在此会盟,反正这里叫会盟原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如今,流淌在这里的古运盐河的一湾碧水似乎在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丞相原

在三个圣原中,关于丞相原的历史资料最具体、最丰富、最详实。

县志载:“丞相原,在县南十八里宋家桥西。宋丞相文天祥航海,经此,借宿田家,因名。”县志的文字虽然简短,但事情的来龙去脉已十分清楚。而且在其《忠义传》中将文丞相借宿田家的主人翁张阿松的事迹作了详细介绍:“张阿松,如皋人,居捍海堤。文天祥微服赴国难,自泰州过如皋,途中每遇北骑。时朱省二方受命宰如皋,文天祥惧不得免。会经阿松所居地。阿松知其非常人,留宿五日,闻有兵至,阿松遣子二人,戴以苇笠,送至南通泛海。”文天祥亦在《指南录》中记述此事,并有关于过如皋的诗作七首。至此,我们可以将文天祥过如皋留宿田家的经过简述如下。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王朝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并派往元军帐中议和。文天祥面对元丞相伯颜的淫威大义凛然,誓不投降,被元军拘禁。在押送北方至京口(今镇江)时逃脱,几经周折潜至如皋。得知如皋县令朱省二已投降元军,便又潜至离县城十八里的宋家桥,遇乡民张阿松。张阿松见文天祥相貌非凡,便留宿五日。后闻元军将至,便派他的两个儿子戴上斗笠,化妆一番将文天祥送至南通泛海,后与抗元将领张世杰、陆秀夫会合。

文天祥对在如皋遇险又脱险的经历十分感慨,在《过如皋》诗中写道:“雄狐假虎之林皋,河水腥风接海涛。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他本想从京口逃脱,奔如皋集结军民抗元,拯救国家危亡。谁知如皋的朱省二已经易帜,而且狐假虎威,为元军通辑文天祥。这时,文天祥深感迎接他的是“河水腥风接海涛,”他在如皋组织抗元救国的宏伟计划只能成为一场“春梦”。如果文天祥在前往如皋途中还是“行客不知身世险”,那么,当地得知朱省二叛变的消息,倍感形势的严峻。他在《指南录》后序中说:“道如皋、海安三百里,北与寇往其闻,无日而非可死。”可见,当时文天祥已做了为国殉难的充分思想准备。但他到了宋家桥,遇到大智大勇的乡民张阿松留宿掩护,又感到惊喜与庆幸,在《宋家桥》诗中写道:“著我偏舟了无碍,分明便作混沦看”,并感慨地把这次惊险之旅说成是“兹游奇绝冠平生”。

文天祥过如皋,确实是一次奇绝之旅。它不仅表现了文天祥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而且也表现了以张阿松为代表形象的如皋人民深明大义、大智大勇的良好素质。后人把文天祥留宿之地亲切地称为“丞相原”,在村头立碑纪念,上书“民族英雄文天祥脱险之地”。并在城里建有“文丞相祠”,今亦有“丞相亭”,文天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世世代代为如皋人民传颂。



下驾原

关于下驾原名称的来历,未见正史记载,但下驾原作为地名已经存在久远。在几百年前的文献资料中就能找到下驾原这个名称,而且,逐渐从一个小原名发展为村庄名,后又发展成为集镇名、乡镇名,现在,仍是如皋市的20个镇名之一,只不过是为了简化,省去了“驾”字,叫“下原镇”。

驾,本指系马于车为驾,后来又成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再引申下去,又成为帝王的代称,如迎接帝王叫做“接驾”或“迎驾”,跟随帝王出行叫“从驾”,帝王的车乘出发叫“起驾”。那么,下驾原地名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就是帝王曾在此下车或下轿的地方,或者说,有帝王曾在此歇息过。

说到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哪一位帝王曾路过此地呢?很多人都很容易想到清朝的两位盛世之君康熙、乾隆都曾多次南巡,有人便猜想他们曾路过如皋,在那里下驾,不少下原人流传此说,地名委员会过去编的《如皋县地名录》也引用了此说,但笔者对此不能苟同。其理由很简单,《如皋县志》从明朝天顺年间就开始修编,至清朝同治时期约400年间先后就修编了10次,平均40年一次,在此期间如果有哪位帝王驾临如皋境内,可谓头等大事,岂能漏记?县志只字未提,说明绝无此事。

如果说有帝王到过下驾原,那他跟如皋肯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盘点一下,历史上到底哪些帝王级的人物到过如皋,而且可能在下驾原歇息。历史上到过如皋的帝王县志上有记载的有三位:一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鏐,可能如皋曾为吴越国的属地,钱鏐王善于治理江河,曾视察沿江沿海地区到过如皋,并在县南约10里处拴马停歇,其后裔又迁居如皋,并在该地建钱鏐王衣冠冢。因此,至今仍有地名叫鏐马庄。另一位是元朝的镇南王,今如城冒家巷仍保存有镇南王的府邸——达子府,且仙鹤村附近曾有镇南王别业。还有一位就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当时如皋属吴国,由于时代久远,县志上的一些事情记得不够明确,甚至不够准确。比如,前边关于会盟原,从县志及其它史料看,春秋时期诸侯国在如皋境内会盟似乎有两次:一次是吴、卫、鲁、宋在发扬口会盟,一次是吴、楚在邗沟铺会盟。但笔者认为,可能只有一次,即鲁哀公十二年(-483)吴、卫、鲁、宋四国在蟠溪即邗沟铺(今名十里铺)会盟,参加此次会盟的是吴王夫差。最近,如皋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秦镜泽先生从一部祖居下驾原的陈氏宗谱的序言中发现,明确记载下驾原地名的来历是因吴王夫差在此停歇,作序者是一位名叫高以位的内阁中书。如果此说是实,那么与吴王夫差曾到如皋蟠溪参加与卫、鲁、宋会盟互为印证。至于吴王夫差当时怎么会途经下驾原已无法考证,但有地理学家考证认为,当时下驾原与洋口港为一条海岸线,此前如皋叫海阳地(海之北为阳)当可印证。如果此说成立,下驾原当时在海边,吴王夫差来如皋在此登岸停歇更为顺理成章。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如皋发布

微信号:rugaofabu
功能介绍:提供如皋要闻、如皋人文信息、各类便民查询,聚焦皋城热点,关注民生百态,服务民生诉求,引领时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