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資在中國大陸投资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解析!


365天每天纯干货,客官快快点击“我们”关注吧!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資在中國大陸投资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解析!!

  关于外資企業在大陸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解析  


       古人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明古今,知兴替".读罢此文,我们了解改革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加清晰的规划未来的目标与发展方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如何过冬,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及未来发展趋势,值得親們进行深入讨论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


   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

    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

    2)1988年至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在这个十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最终全军覆没,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陨落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他们靠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营销”,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市场的金钥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视的“标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恒安纸业、正泰电器等很多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也有大量原来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下海创业”。创业,开始受到广泛尊重。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十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的进入是突出特征。

    3)1998年至2007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在这十年当中,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凸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中国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以及全球制造企业降低制造成本,并占领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战略推动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台资、港资制造企业。长三角地区,随着浦东的开发而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使“Made in China”全球闻名的,是中国沿海地区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尤其是在IT电子产品、玩具、服装、制鞋等产业。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形象的比方,说是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公路堵车,就会造成全球的内存涨价。


收集港資澳資企業对中國大陸投资历程:


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前的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也正是在这一年,港澳同胞揭开大规模投资内地的序幕。港澳同胞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超10万个,实际投入1200多亿美元。


港澳同胞创下一个个“第一”

催生了粤港澳“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方式

       30年前,港澳同胞凭借同文同种和地理上的优势,满怀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之情,率先投资内地。

       内地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内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资、合作企业,第一家五星级饭店,第一条合资兴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块土地的拍卖……港澳同胞屡开历史先河。

       毗邻港澳的广东是港澳同胞弄潮改革开放洪流、积极投资内地的一个缩影。

      1978年9月,一位港商来到东莞开办了太平手袋厂,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发放的“三来一补”企业的第一个牌照,成为广东同时也是内地第一家来料加工厂。自此以后,港澳投资源源不断涌入,到去年底,港澳在广东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0万个,实际投入1200多亿美元,占广东实际吸收外来资金的三分之二,其中绝大部分投资来自香港。

       港澳同胞的投资促使粤港澳逐渐形成了以广东为加工制造基地、港澳为购销管理中心的产业跨地域分工格局,建立了“前店后厂”的独特合作方式。数以万计的港澳投资企业在广东各地蓬勃发展,数以百万计劳动力受雇于港澳投资企业。

       与此同时,外来投资催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群的崛起。东莞、深圳、中山、珠海、佛山……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广东拔地而起。

        3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3万多人口、几条小街道的边陲小镇。最早进入这里的外资企业就是香港企业。 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借助特区政策吸引港资大量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影响,香港8万多家制造工厂移到内地,其中珠三角就占了5万多家。2016全球EMS(合同制造)企业排名出炉,前50名中国企业有15家(含香港和台湾),美国8家,日本6家。

        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严小明回忆说,1979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宝安县正式改名深圳市。4月,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资建设光明华侨电子厂,这家企业正是如今闻名全国的家电巨子康佳集团的前身。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深圳成为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

       2002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引资大国,这证实了中国具有吸引外商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目前已基本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带,包括:产业链完整、外资投入密 集的长江三角洲集群带;整体规模最大、比较偏重终端产品制造的珠江三角洲集群带;软件业相对 较强的环渤海地区;军工电子比重较大的中西部区域。


中國SMT制造業格局分佈 :

形成珠三角和长三角、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四大产业集聚区

1.  SMT/EMS产业三足鼎立:  中国SMT/EMS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北京以及辽宁等省市SMT/EMS的总量占全国80%以上。按地区分,以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最强,长三角地区次之,环渤海地区第三。环渤海地区SMT/EMS总量虽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增长潜力巨大,发展势头更强。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位于天津的滨海新区继深圳、上海浦东之后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不久的将来,我国SMT/MES产业必然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足鼎立之势。

     目前中国SMT产业仍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转移,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快速崛起。



       富士康在郑州建厂以后,通过iPhone 4、iPhone 5、iPhone 6三款手机的代工,就让富士康郑州厂区成为富士康在大陆的第二大厂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工厂和代工基地。另一方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的落成,以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使命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从手机研发、整机制造、配件生产、软件开发与产品设计、手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将引导我国SMT制造业快速转移并占据中国SMT制造较大比重。

  从产业自身的发展周期来看,虽然目前中国的SMT产业已发展成熟,但是依然呈现蓬勃的生机。同时,SMT产业又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于推动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推动中国SMT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共同协作。

     中国SMT/EMS产业之所以出现如此大好形势,主要是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制定了良好的发展政策、引进政策。

       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日、韩、欧洲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把电子制造业往中国内地转移是其重要因素。

2.  SMT产业仍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两个地区产业销售收入占到了整体产业规模的90%以上,其中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到了整体比重的67.5%。另外环渤海地区SMT产业的销售额也达到了3.1亿元,占整体产业比重的7.6%。

3.  同时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SMT产业还仍将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不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中国SMT产业中所占比重将从2013年起开始快速攀升,2014年达到43.9%。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重虽然下降到47%,但仍占据首要位置。另外,环渤海地区的SMT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SMT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全球SMT产业的转移,尤其是贴片机生产的转移。从历史原因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设备制造业的基础相对雄厚。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笔记本、手机等中高端电子整机产品制造业比较发达,另外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因此在2010年的全球SMT产业的大转移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将承接相当大部分的比例。不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由于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其SMT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环境,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中国SMT電子製造业市场规模:

      自1985年开始引进SMT貼片生产线批量生产彩电调谐器以来,中国SMT技术已近30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SMT产线约5万条,贴片机总保有量超10万台,占全球40%,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SMT市场。


回顾SMT历史轨迹,见证30年电子制造业风雨历程 :

       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子制造行业一直伴随着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列车高速运转。纵观30年发展格局,我们能够清晰分辨国内电子制造业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普通到专业、从引进到自产的特色发展之路,其中的每一次转型与变革,都离不开SMT设备的身影。

80年代上电视调谐器厂生产线 : 

       基于国内彩电制造技术的引进,1985年中国第一次引进SMT自动贴片机生产线设备,开始批量生产以电视调谐器为代表的小型电子产品。从1985到1989五年时间共计引进贴片机60 多台,形成近千万只电视调谐器的生产能力,为国内电子制造业营造了良好的开局。



       90年代伊始,三资企业引入,加速了电子产业规模化,SMT生产线引进出现第一波高潮。随后的20年时间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国内的产业中心完成了一次从北向南继而从南转向北的大回旋。

       中国入关后上海很快成为世界SMT 设备生产供应商展示销售服务培训最为集中的城市,并带动长三角龙头崛起,全球电子制造市场进入中国时代。随后环渤海地区也抓住发展机遇,一跃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子制造集中区域。新世纪前十年,中国基本淘汰了THT 老一代电子组装技术,完成了SMT 在国内的普及。

       中国EMS电子专业制造服务企业与SMT(表面贴装)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产业的变迁。

       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亦称ECM(Electronic Contract Manufacturing),中文又译为专业电子代工服务。中国本土EMS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上游设备材料业以及下游终端消费产品的发展。

        在一大波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之下,拥有自主生产能力的实体企业面临着由观念至产品的转折与改革,而如何结合自身优势与生态圈战略、价格战等互联网模式进行抗衡则成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关键。

       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尤其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不管是什么品牌许多都是请专业电子代工服务供应商来代工生产的,名牌们有时只是提供品牌、设计、监控、技术支持。因此可以说这些EMS供应商才是热销产品的幕后英雄。

       中国EMS企业与SMT(表面贴装)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的发展折射出产业的变迁。中国本土EMS企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了上游设备材料业以及下游终端消费产品的发展。

    现在,我们在SMT电子工厂生产线所见的已不再是人满为患的拥挤场面,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大批自动化生产线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将为其人力成本的控制与降低提供可能。

    

  收集台資企業对中國大陸投资历程:  


台湾PC代工厂迁入长三角“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成本。”

       2005年大众电脑将它在台湾的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迁往苏州工业园区,这也是台湾岛内的最后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至此,台湾电脑代工厂已经将全部PC生产线转移到了内地。

全线迁入长三角

       至此,台湾笔记本电脑制造业务已全部转移到内地,留在台湾岛内的多是试验线。除了纬创和华硕之外,其余台湾电脑代工企业超过95%的出货量在内地生产。

       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企业中9家企业落户苏州。来自苏州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年生产总量将达到1500万台,约占全球笔记本电脑总量的25%。

       实际上,早在2001年,英业达、伦飞、蓝天、志合等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就开始陆续进入苏州。

       十大笔记本电脑商中惟独老大广达落户上海,这使得上海也成为了另一个笔记本电脑的生产重地。广达电脑集团在松江生产基地——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出口额超过77亿美元,每个月出货量保持在120万台左右。

       广达已经占据了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量的1/3。

       而英业达在浦东厂区也已经完成第二座厂房,目前每月总产能已经达到100万台。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除日本厂家仍然坚持自己生产部分笔记本电脑外,其他厂家都将笔记本电脑委托台湾代工厂家生产。

       可以说,台湾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的笔记本电脑代工。根据IDC的统计,2005年第二季度,台湾厂商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1088万台,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81.2%,占全球笔记本电脑代工总量的95%以上。台湾地区以外的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如伟创力、旭电、四海电子等,现在因为竞争力不够,只能接一些计划外的特殊订单,出货量很低。

成本逐步上升

      此前,台湾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就是依靠迁入内地、降低成本而占据了全球电脑代工市场,但是现在,他们也不得不再一次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

       达丰电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2005年虽然缺电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人民币升值大概使得我们的毛利率下降了0.5%。”他称对于像仁宝、广达等在内地设厂的台湾代工企业来说,其营业收入90%以上是来自出口业务。但是惠普、戴尔等客户在下单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选择以美元定价,而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升值了约2.2%。

       “我们很难向客户提价。”在达丰电脑的负责人看来,电脑代工业界的竞争是“割喉式的”——价格是主要砝码。而戴尔、惠普等每年还不断更换代工厂商,以压低代工商的报价。“每个月有超过1%以上的价格下降压力。”他说以主要电脑代工厂商2005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来看,广达为4.7%、仁宝为5.7%、英业达4.4%、纬创4.7%,均创单季历史新低。“还是关键零组件快速跌价,减缓了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的成本压力。”达丰电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指出,今年导致代工企业成本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油价的不断上升,但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将工厂设到哪都无法避免。

       “之前我们的竞争是看谁转移到内地比较快。”他说,现在主要的代工企业都已经将生产线转移到了内地,“大家的起跑线都一样了,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因素现在大家都一样要面对”。

       按出货量计算,全球五大PC代工厂商均来自于台湾,分别是广达、仁宝、和硕联合、纬创和英业达。在全球销售的笔记本电脑当中,90%以上出自这五家公司。

       按出货量计算,广达是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该公司正积极开拓服务器和云计算市场。

       而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商仁宝,作为全球第四大PC代工厂商,和硕联合正在快速扩张其移动业务规模,并获得了苹果iPhone的订单。

       在整体疲软的电脑市场,美国苹果成为大赢家。曾几何时,宏碁、宏达电(HTC)和华硕公司,是台湾电子行业最知名的三大品牌,成为台湾产业经济的荣耀。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台湾品牌都陷入了危机之中。



   收集日資企業对中國大陸投资历程:   

 

  长期以来,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来源国之一。据统计,日本对华投资经历了三次高峰期。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副所长真家阳一向《环球》杂志记者介绍说:“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几乎每5年发生一个变化。”他向记者详细阐述了20多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状况。

  1985~1988年,是日本对华投资的第一波高潮。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在其国内生产的东西不再具有竞争力,所以他们开始考虑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往海外转移。

1,“为什么日本企业选择了投资中国?”

真家阳一解释说,“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便宜而且丰富。那时候主要的投资地方是大连,因为从历史上来说大连和日本有很长的渊源,好多人都会说日语,日语人才比较多,所以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主要的投资行业则集中在纺织、杂货和食品加工等附加值不太高的行业。投资金额的绝对数不是很大,但相对于1985年以前的空白,这3年可以被称作第一次对华投资热潮”。

  1992~1995年,出现了第二次投资高峰。除了劳动力优秀而丰富外,中国的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改善,而且中国市场经济化的目标没有发生变化,这让日本企业有了投资中国的热情。这个时候,日企主要的投资地点除大连以外,还有珠江三角洲。投资的行业除纺织、杂货、食品以外,还有电器、机械、摩托车、汽车等。

  到90年代后半期,由于大幅度的投资增长使投资相对饱和,而且日元在95年4月后处于贬值阶段,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减退。此外,97亚洲金融危机也对投资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2001~2005年,日企开始了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原因是各方面的:在中国采购零部件变得非常方便,中国人的收入明显提高了,中国除了作为生产基地以外,也可以成为一个销售市场。真家阳一强调了另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按照WTO的规则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所以我们更加信任中国。”

  日资青睐的区域在扩展,从珠三角扩大到长三角,以及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投资行业也在扩大,电子、机械、化学等行业都进入中国,软件开发、研发中心的投资也在增多。

2,“中国制造”打压日企家电风光难再

       日立、松下、东芝、三菱电机、索尼、东洋、三洋在国内风光不再引人关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市场低迷,许多日本企业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近期在日本业界兴起的“再塑日本制造优势”的观点,前景也并不明朗。以日立、松下、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近年来深陷困局之中:中国家电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给外强中干的“日本制造”产生了强大的打压。

  同时,大量使用中国元素的日本独资或是合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乏善可陈,不过,庞大的中国市场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再生之地,于是,像日立、松下、东芝、索尼、三菱、东洋、三洋这样的日本家电企业又开始在中国市场欲“重头再来”,然而,时过境迁,对已丧失进军中国市场最好时机的日立,这一次的大转身将是一次危险之举。 

  20年前,日立在中国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牌”,但随着中国本土家电厂商的崛起,日立在中国家电市场的份额一再萎缩,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日立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但此番卷土重来却没有让中国家电企业有着以往那种如临大敌的感觉。这一方面缘于中国本土家电企业自身的崛起和壮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家电制造已不复当年之勇。

  近一段时间以来,日立、松下等日资家电品牌可谓是“流年不利”:本土市场持续低迷,国际市场遇到韩系打压,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市场又连遭败绩,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制造”已没有了以往的风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今的日本家电企业正挣扎在痛苦的矛盾漩涡中,为了取得价格优势,日立等日本家电企业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以得到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日立深知如果大批制造业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将不可避免地培植竞争对手并加剧竞争。于是,一些日本企业又采取了自我封锁的手段,把已经转移到中国的生产基地又撤回到日本国内。然而,已经全球一体化了的中国市场,并没有因此放缓发展的速度,相反,日立、松下等日本企业的迟疑,为三星、LG等韩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腾出了空间,使得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替代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系产品。

  早在10年前,松下、索尼、日立等世界级企业的强大优势令中国家电企业难望其项背,现在中国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却让日本制造遭到了强有力的冲击。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让日本军团感到了危机。

  据悉,为重振“日本制造”的辉煌,日立、松下、东芝、索尼、三菱、东洋等日企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幅度开打品牌策略,一连串公关活动欲唤醒中国人民重新对日系企业的记忆。业内人士表示,日本制造企业要在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战胜中国制造,而不是像今天在各大媒体轰炸一番就能卷土重来。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大量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和产业工人的存在,使中国产品的廉价具有了某种天然属性,而中国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体系为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生态链的逐渐完整,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产品牌的性价比,使得中国制造优势更加突出。

  日本企业走向低谷是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日立在中国曾辉煌一时:日立早在20世纪70年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在8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中,日立、松下、三洋等日本家电产品风靡中国,但到了90年代中期后,日立在中国逐渐失语。在日本,日立就是尖端技术的符号,而在中国市场上,变化速度太慢且与市场步伐脱节的日立,无论是独资生产还是与中国企业的合资都显得默默无闻。自生产彩电的福建日立倒闭以后,人们几乎忽略了日立的存在。

3,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谁是赢家?

  近段时间,日本制造业巨头索尼、东芝、日立、松下、东洋、三洋、三菱的掌门人出井伸之、冈村正、庄山悦彦接踵来到中国,为各自企业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排兵布阵。“中国是索尼在东亚的增长引擎,到2008年,索尼在中国的营业额要超过日本。”出井伸之雄心勃勃地说。日立、松下则宣布,到2006年(东芝为2008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均要达到1万亿日元。

  一年前,日本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鼓动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不难看出,“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国内仍未销声匿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中日经济关系的专家高兰博士分析说,日本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其缘由是真正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实力威胁,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害怕,企图以此阻止日本企业大规模向中国迁徙。

  根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网上资料,截至2001年4月底,在中国的日本企业已达两万余家,合同外资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0亿美元。

  2002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当年新签项目2745个,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外资金额分别为52.98亿美元和41.90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数达25147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投入金额分别达495.32亿美元和363.39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投资国。

  正是日本企业这种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情景,引起了日本媒体的恐惧。他们担忧,日本企业外迁可能会引起日本经济“空洞化”和高新技术外流,从而改变日本经济在东亚雁形经济结构中的“头雁”地位。为此,它们质疑:“断言日本制造已没有竞争力,随大流把工厂迁至国外的选择真的正确吗?”

  进入21世纪90年代,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中潜伏的泡沫开始破裂,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经济进入了持续十年的衰退期。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企业不得不将生产线向外迁移,中国是它们的首选之地。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除了可以获得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还能使产品更贴近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日本无法做到的24小时不间断开工,在中国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由于昂贵的设备每小时都在折旧——财务损耗和自然损耗,24小时连轴转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从而可以获得更多利润。

  日本企业将生产线外迁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追赶欧美。尽管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追赶欧美成绩卓著,但由于当时美国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毫无保留地向日本提供最新技术,日本企业在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并没有跟上欧美国家的发展步伐。尤其经过整整十年的经济衰退期,日本与欧美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在信息技术、软件和通信领域,日本没有一家企业能与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匹敌。

  事实上,日本企业虽然把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制造业留在了日本。而若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连同二流技术和设备一起转移到中国,日本企业就能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高新技术,专心致志地追赶欧美。

  有迹象表明,近两年,日本企业已经将外移的高端产品制造从东南亚或中国悄悄返回日本。据高兰介绍,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制造业保证有10%左右的核心产业留在日本。

  日本为什么要将核心技术紧紧攥在手里?上海华虹NEC前总裁国吉敏彦曾向记者吐露苦衷:“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技术是日本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将技术倾囊出让,日本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但日本企业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欧美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了中国市场。如今,曾在中国市场独领风骚的日本汽车和家电产品已风光不再,“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有路不再有丰田车。这也是日本企业近两年重新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企图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日本电子帝国由“四道防线”构成 :第一道是消费类产品;第二道是IC元器件产业;第三道是精密制造设备产业;第四道是材料相关技术。

        日本公司已从家电业摆脱出来,特别在医疗、能源、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础。

        避开终端市场竞争激烈的“红海”,扩展上游高附加值核心部件的“蓝海”,日本电子业正在从亏损的泥潭中抽脱出来,积累资本为未来而投资。

        如今,日本企业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学材料方面保持优势。夏普、JDI(Japan Display)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锂离子电池,索尼的摄像头,旭硝子的面板玻璃……许多明星零配件,隐藏在智能手机、超大屏幕电视、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里。


4, 日本企业激励员工的七大绝招

    一、鼓励入股

  日本企业普遍鼓励员工购买企业股票,努力将企业与个人组成一个特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二、强调成本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向员工灌输浓厚的成本意识。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客观上调整员工的方方面面的具体行为。正因为员工千方百计地杜绝“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的浪费,日本企业才避免了各种无谓的损失。

  三、提倡发明

  日本企业普遍组建了各种“发明创造委员会”,广设建议箱。任何员工都可以随时提出各种建议或设想,即使这些建议或设想难以付诸实践,企业也会表示鼓励。

  四、开发智能

  日本企业始终引导员工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并引导员工开发智能。由于坚持业余学习并定期接受各种培训,日本企业的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增强。

  五、领导带头

  日本企业家大多具有很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往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实证明,身教重于言教,领导的榜样作用是无限的。

  六、人际关心

  每逢员工遇到婚娶、寿生之类的喜事,日本企业往往会有所表示。这种做法深得人心。

  七、同娱同乐

  有些日本企业明确规定,企业领导必须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业余文体活动。尽管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但日本的企业家却十分注意与员工打成一片。


从外商直接投资看中国大陸制造业发展战略


    这十年,是全球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1997年的香港回归和1999年的澳门回归,使内地与港澳的合作更加深入。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飞速增长,跨越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设,铁路一次又一次地大提速,航空载客量和货运量增长神速,而中国的电信,尤其是无线通信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地,建筑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农民工向潮水一般,涌向沿海地区,支撑了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而汽车,也迅速进入中国家庭。 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在2003年之后,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尤其是中国的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讯等产业发展迅速,进而又带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对钢铁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长,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国家对军工行业的投入增大,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益显著提升,烟草、钢铁等行业开始进行迅速整合。资本市场为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

     在这十年当中,民营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除了烟草、能源、军工等垄断行业,以及国资委主管的重点国有企业集团之外,很多国有企业逐渐实现民营化;另一方面,很多民营的龙头企业已经通过兼并、收购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产业集团,在产业规模方面做到了全国,甚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例如,顺德的家电产业、温州的电气产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业、昆山的电子产业等等。有人戏称,中央五台是晋江台,因为很长一段时期的广告几乎被晋江的制鞋企业所垄断。目前,全球70%的便携电脑是在昆山制造。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市场已经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这十年,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而中国制造业则随着中国加入WTO,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国际贸易额迅速攀升,出口顺差持续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的优秀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例如,联想、海尔、华为等,而机床、汽车等行业的中国大型制造企业也已经进行了国际并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电子商务的巨大需求。而ERP、PLM、CRM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开始成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基础,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合资企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占中国GDP的40%以上,地位举足轻重。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速已经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的增加值以美元计算,达到1095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规模(营业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制造企业达到了20多万家。其中,大型制造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大型工业企业必须同时达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以上)达到了2387家,这些企业的数量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0.9%,但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均占40%以上。在大型制造企业中,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数量占五成以上,仍居主导地位。非公有制大型工业企业发展较快。其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到627家。在过去的在三十年中,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快速的赶超。然而,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后面,中国制造业也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国际金融状况的影响。2007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显露出来,显露出一丝寒意。


中国制造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由于价格低廉,而不断受到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制裁。

2)中国出口产品由于质量、产品成分不符合西方国家的法规,而被大量召回。

3)中国很多产品仍然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科技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4)中国制造同样的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5)很多制造行业由于底层技术缺失,导致产品同质化,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

6)制造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了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效益下滑。

7)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面临被淘汰。

8)涉及民生问题的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


中国制造业当前发展态势:
    
    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虽然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但中国制造业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
    
    中国的基础建设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一样。中国拥有全球将近1/4的人口,因此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投资和消费的内需拉动,仍然将驱动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出口虽然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正是那些在技术、管理方面有着更深底蕴的企业,有能力通过精细化管理,继续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2)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一大批粗放经营的中小企业必然会入不敷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市场经济海洋的残酷规律。要在这场大浪淘沙的比赛中胜出,制造企业就必须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日本制造业在成长过程中也经过了多次转型的产业升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只有在应对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对于东莞等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地区而言,大量企业倒闭,虽然短期内会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但是通过这种优胜劣汰,可以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企业进驻,这从长远来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对于一个区域的制造业如何成功转型,仍然是一个战略课题。
    
    那么,对于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呢?首先,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拷贝、模仿到创新、创造,对于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必须从现在做起,不断创新;第二,实现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供应链管理、强化成本控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实现精细化管理,显得更加紧迫,也更容易取得效果;第三,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企业的营销和服务模式,赢得更大商机,提升客户满意度。
    
    3)国外制造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的趋势减缓,但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不可能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提升、人民币升值,以及中国政府对于吸引外资的政策由兼收并蓄转为有选择地吸收等深层次原因,近两年来,国外制造企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大大减缓。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与先于中国发展起来的东亚四小龙相比,与中国的邻国印度相比,中国拥有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

    就像印度的IT外包产业成为其重要的产业,在全球拥有了领先优势一样,中国已经从战略上选择了成为全球的生产制造中心,也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它国家要想取代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也是很难的。

    长期以来,中国迅速增长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和稳步增长的内需,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迅速成长。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拥有面向国际的出口和满足国内需求两大发动机。正因为如此,已经转移到中国的外企,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并不可能轻易转移到越南和东南亚的低成本国家,因为其产品的重要市场便在中国。

    4)制造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

    中国的自然地理是东低西高,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几乎刚好与海拔高度相反,东部、南部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宜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使得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已开始逐渐向内地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布局,而外企,尤其是零部件企业也开始迅速向内地延伸。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也逐渐体现出效果,内陆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等产业实现了迅速增长。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要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全面实现信息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投入比例在企业营业额和利润中的比例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在其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也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积极推广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更组建了工业与信息化部。因此,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恭喜华为,超越苹果!


       从2000年开始的最近十五年,华为累积营收2.3万亿,超过70%来自海外,在外国人身上赚的钱达1.38万亿!




专利技术傲视群雄!!

       在手机专利方面,苹果、三星、华为、高通、爱立信、中兴等都是拥有大户。尤其是高通、爱立信,每年的专利费都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去年,爱立信专利收入同比大增46%,而几乎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专利授权的高通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据了解,去年华为与苹果公司达成一系列专利许可协议,覆盖GSM、UMTS、LTE等无线通信技术,双方的专利数量此次也是首次被公开。

       持续高额研发投入使华为积累了较强的专利实力。据了解,华为2015年研发投入92亿美元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占销售额的15%,已经超过苹果的85亿研发投入,占销售额3.5%。目前,华为累计中国申请专利52550件。

       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从现在开始,苹果要向华为交专利费了,又是一个历史时刻!


(图片来源:网络;原文有改动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公号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所选内容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迅速采取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AOI检测仪制造商分享精彩好文章!


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同样是一颗心,有的能装下高山、大海,有的却只能装下一己之悲欢。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成大气候。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梦想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昨天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好今天!




图文来源:本文是由互联网整合而成

99%的人看了本篇文章都扫描下面二维码↓


AOI自動光學檢測儀公众平台帐号:




小编小语

我们一直在为梦想努力!《传递梦想,传递爱》为坚持梦想的人服务,持续进步,永不放弃!    

版权声明 SMT自動化設備商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QQ:2819280798,谢谢!

   


文章内容发布位置:





已经有150万行業精英关注本平台↑↑,期待您的加入............


谢您的品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分享本文给您亲友,同时送去您的祝福~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请推荐给我们。我们将有选择的在本公众平台分享,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好文章。感恩您!

天天关注订阅号,周周更新思想包,年年生活节节高

—你舍得和别人分享吗?

內容主題 : 改革开放三十年,外資在中國大陸投资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解析!!



精彩微信公众號

SMT設備與工藝技術微信公眾號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德國西门子SMT貼片工廠参观視頻│这才叫真科技!您绝对沒见过!!

解读SMT贴片机五大趋势与SMT贴片焊接工藝的发展历程!!

实拍顶级SMT贴片生产线,认识SMT生产车间工艺流程!!

德国电工布线图火了,中国SMT设备工程师表示不服!有图有真相!

电子厂实施自动化:SMT生产设备与SMT检测设备一览先睹为快!!

芈月传:看"霸气女总裁演讲"如何激发员工 ? 老板们都转了!!

SMT格局與发展趋势!你了解SMT工藝吗?如何培养SMT技术人才?

SMT电子厂最实用的全自动锡膏印刷机评估方法與工藝演示视頻!!

SMT專用高端AOI自動光學檢測儀与6大主流品牌贴片机配线方案图!!




AOI  AOI检测仪制造商分享精彩好文章!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AOI自動光學檢測儀設備

微信号:smtaoi668
功能介绍:AOI自動光學檢測儀設備;知名AOI檢測設備;“自主研发”世界同步的技术;国际认证的品质;是国产AOI领军品牌.易科讯AOI掌握AOI自動光學檢測儀設備的核心技术;质量保证;欢迎选购:137-9827-3168 李`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