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系列】“春节里的事儿”系列报道之四—记忆中的“年味儿”

马上就要过年了,在你的印象里,过年是什么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在不同年代人的记忆中,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与回忆,但毋庸置疑的是,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无论路途多远,出门在外的子女都要回到家中,与父母一起吃年夜饭;无论有多少烦心事都要放到一边,过一个吉利、红火的年。

农历2015年已经近在眼前了,农村的集市上人们开始忙碌着置办年货,买瓜子、称糖果,市区的超市里一箱箱新年礼盒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新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了。眼中的年是热闹、是喜气,记忆中的“年”又是如何?

儿时的爆竹堪比如今的变形金刚

小董和小杨是同龄人,但性格像男孩子的她,对儿时过年记忆最深的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在她的印象里,过年又辛苦又幸福,辛苦的是,每年熬夜看春晚,第二天早上5点起,家里就陆陆续续来了拜年的亲戚,这让她这个想睡到自然醒的孩子很苦恼。

“我父母的辈分大,天还没亮,家里就有一波又一波的亲戚上门。亲戚们都知道我家过年要买很多爆竹,每人都要‘顺’点走,虽然我已经困得上下眼皮打架了,也要守着存放爆竹的房间,不让别人拿,要是有人‘偷炮’,无论追多远,也要把爆竹抢回来,自己留着放!”说起自己记忆当中的童年,小董忍不住咯咯笑起来,用她的话讲:“倒退回十几年,每逢过年,爆竹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堪比如今的变形金刚!”

除了放鞭炮、烟花,小董还喜欢和邻居家的伙伴一起玩耍,她会和小伙伴玩跳火堆,几乎每年都要烧掉一条新裤子,被妈妈暴打一顿,尽管如此,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买新衣盼新年

杨丹丹今年28岁,小时候,她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意味着每天都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有漫长的假期。在她的印象里,过年最开心的事就是穿新衣服。“小时候一进腊月,我就会跟着母亲到商场挑选新衣服,虽然每次母亲都不听我的建议,买的都是我不喜欢的款式,但新衣服买回家后,用不了几个钟头,我就会喜欢上妈妈买来的新衣服。所以我很期待大年三十快快到来,穿上漂亮的衣服到亲戚家里拜年,领压岁钱。”

早早就买回来的新衣服、新鞋不知道偷偷看过多少回,也偷偷在镜子前照了好多回。“几乎每天都要看一眼新衣服,甚至每天都要试一试,等到年三十那天,父亲会带着弟弟去上坟,我和母亲把家里收拾一下,下午会换上新衣服、新鞋,然后找邻居家的小孩去玩,心里总想着自己的新衣服是最漂亮的。”回忆起童年过年的场景,丹丹充满兴奋。

除了换上新衣服,每年过年,丹丹的母亲会亲手做豆包、糖包,红豆馅是她的最爱,她会一边帮母亲,一边偷吃,还会拿着模子将豆包做成桃形。“炸带鱼、肉丸子、炸糕、酥鸡,每天每顿吃的都不一样。真是一段幸福的回忆!现在每天想吃什么都有,超市里都是现成的食物,过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期待和幸福感了!”

过年到生产队抓“球”中年货

说起过年,1975年出生的“老范”跟这些“80后”、“90后”的记忆有着不小的差别。在他的印象里,一年当中也就过年的时候能买件新衣服,吃肉吃个够,还有就是热热闹闹赶大集。“我小时候,几块钱就能买一件新棉衣,质量还非常的好。过年最重要的事就是买猪肉,盼了一年,终于可以好好解解馋了。”老范记得,80年代初,自己才7、8岁,正赶上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年生产队要组织大家“抓球”,牛头、猪下水都是奖品;生产队还会给队员们分菜,大人们跑里跑外忙乎着,小孩儿们吵吵闹闹玩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一辈重视习俗

说起过去是怎样过年的,今年已经75岁的韩老爷子心中满是感慨,“变化真是太大了,几十年过去了,一些老的习俗渐渐被人们淡化了,一些新的习俗又慢慢产生。现在过年都是去饭店吃年夜饭,我小时候过年,还没起床,邻居家卖炒花生的王大婶,会抓一把刚炒好的花生放到我被窝里,我就高兴一整天,那就是过年了!”

韩老爷子回忆50年代初,虽然物质不是很丰富,但人们十分重视习俗,那个时候人们一年中劳动的时间到腊月开始基本就停止了,从进入腊月开始到二月初二,几乎全被划到了“过年”里。一家老小上街赶集、逛庙会。到了腊八要吃腊八粥,这也提醒着人们马上就要过年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要“祭灶”,过去人们住的一般,都是三间土房,里屋有土炕,外屋有灶台,灶台右上方供着一家之主“灶王爷”,灶王爷像两侧分别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年”这天晚上,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是将灶王爷请下来,放进灶火里,还要在灶王爷的嘴唇上抹上“小年”这天粘的糖瓜,企盼灶王爷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能多为供奉的家庭多说好话。

“请下了旧的灶王爷像,赶大集时还要再买新的灶王爷像,相当于给灶王爷换了新衣裳,除夕夜供奉到灶台之上。大年三十煮了饺子,一定要先给灶王爷吃。”小时候过年时的习俗,韩老爷子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上街打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过年的时候,家家的大门都敞开着,放炮、串门、打荷,这一年无论跟谁有什么过节,都过去了!”据韩老爷子回忆,过去拜年跟现在还不一样,每家的祖宗名单都挂在外屋东墙上,上门拜年的亲戚要冲着祖宗磕头,然后才是其他长辈。

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初一拜年,初二接闺女回娘家,初三、初四接着拜年,到了初五有“破五”的说法,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到了正月十五,又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正月十六,又可以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家团聚。韩老爷子儿时的记忆里,正月二十五也是个特别的日子,务农的家家户户要在院子里打囤,将麻绳从大弯针的针孔传过去,将席子缝到一起,形成一个屯粮食的囤,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计划供给年代 没有粮票吃不上粮食

“1957年,我上了中学,那时候是计划供应时期,没有粮票就买不了粮食,没有煤票就买不了煤,过年的时候就拿着粮票、肉票排队去买年货,我记得那时候每口人每个月有28斤的粮票,但实际的供应量却不足,常常要饿肚子。到了1964年我到铁路上班,每个月有54斤粮票,40多块钱的工资,粗粮、细粮都有,每天都吃得饱饱的。后来成了家,生了两个孩子,一家4口,粮食不够,只能写申请,单位了解了情况,会发给10块到20块的补助。那个时期,过年能吃顿饺子就是最幸福的!”韩老爷子想起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他每天要骑10多公里的自行车,找一块好地面,刨两麻袋尾根子,回到家将叶穗剪掉,晒干、炉子煨、压面儿,做成点心吃,家里富裕的时候就掺点玉米面做成点心。

韩老爷子娓娓道来,1958年以前,家家户户没有电器、电灯,出门举着点着的高粱杆照明,好一点的拿个走马灯,过年没有春晚可看,但也不是没有娱乐项目,那时候他家住西小营,有那么几年,每到过年,附近驻扎的部队就要放露天电影,放电影的屏幕旁边,还会有一个发电机“哒哒哒”地发着电,着实增加了韩老爷子少年时代过年的色彩。

“年”越来越有新时代的气息

“过年就是收压岁钱!”“过年就是出去吃大餐!”“过年就是全家一起去旅游!”如今,当被问起什么是“过年”时,大多数“00后”会这样回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新衣、新鞋已经不是过年的专利,预备年货的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酒店吃一顿年夜饭,走亲戚拜年的习俗也随着电话、短信、微信等高科技拜年方式的流行而少了,还有更多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出门旅游,给自己彻底放一个假。

随着时代的改变,“过年”正如韩老爷子所说,老的习俗越来越淡化了,同时也渐渐地被赋予了新的形式与涵义。但无论如何演变,“过年”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意味着团圆,意味着辞旧迎新,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对于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过不同经历的人,“过年”也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年的味道。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廊坊都市报

微信号:lfdsb20130102
功能介绍:廊坊都市报品牌宣传和廊坊本地新闻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