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践行之路】万科10年10大颠覆式创新

导读:2014年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额2151.3亿元。看到这个数字,许多地产人虽然赞叹,但并不惊奇。但如果我告诉您,11年前的2003年,万科的销售只有63.8亿;10年前的2004年,万科的销售额也只有91.6亿,您又作何感想?从100亿到2000亿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颠覆”成了2014年的流行语。而大家说到万科,总觉得这家公司是沉稳而有传承的,无数同行试图总结出最标准的“万科模式”来,作为成功模板套用。


万科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敢于不断颠覆自己,并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中,始终保持稳定和大方向的正确。


过去10年,万科内部进行了众多的创新,其中有10次颠覆式创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知其详,请看总结。


一、公司战略从不成文到成文,从个人判断到系统研究

万科2004年之前没有明确成文并现实执行的公司战略。万科1999年曾启动过代号为“一五计划”的战略规划,但这一计划因为华润收购等插曲最终未能落实。


万科2004年之前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王石本人的判断和决定。而他的判断和决策没有发生大的失误,则与万科的文化有关。


1988年,万科上市时,王石放弃股份成为职业经理人。因此万科内部没有老板,在身份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所有的讨论都变得放松和开放,畅所欲言。万科有一员工名叫彭佳,此人喜逆向思维,多数人反对的事,他却支持,多数人支持,他却反对,且都能说出一堆理由。彭佳三次离职,万科却又三次把他挖了回来。因为下属能畅所欲言,而王石等人又有相应的判断能力和胸襟,所以万科的战略没出过大问题。


小公司没有成文战略,反更容易抓住机会。但公司到一定规模还没有战略,业绩就很容易随着市场的好坏大幅起伏。


万科2003年在深圳、南京拿了两块地王,地价太高给公司现金流造成压力,让高层有危机感,从而促成了2004年万科《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诞生。


这份规划的操刀者是一个不懂房地产的人:锡恩管理顾问公司的姜汝祥。姜汝祥写的《差距: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到底有多远》曾引起广泛关注,王石对他从本质性规律的角度研究企业成败的做法很有兴趣,最终选定他来做战略规划。因为姜汝祥不懂房地产,万科又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做未来10年土地供给分析、请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做未来10年住宅地产需求增长因素分析。万科自己则派出大量人员拜访世界500强公司和100位著名企业家,还对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官员等做了调研。


2004年9月20日,万科20周年北京酒会,万科发布了《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10年间销售额将从2003年的63.8亿增长到1000亿。正因为姜汝祥非业内人士,因此他在占有大量数据、资料和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能做出绝对客观理性的规划,而不会受自己之前主观印象的误导。而这一战略的发布,是万科最重要的自我颠覆。


二、走向细分客户,给产品线更多选择

客户细分,听起来像是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产物,而万科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做了。


2004年,正是国内做豪宅成风,房企以做豪宅为荣的时候,而万科却在这个时候开始把产品线向下延伸。2005年起,万科在普通住宅这个领域率先进行客户细分。


做客户细分前,万科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在这些调查访问中,万科人自己的观念也在被颠覆。比如,客户最关心的事情,建筑外立面在15项指标中排名只是第11位,而屋顶隔层是否漏水、隔音性能等最基本的问题才最重要。而老年人甚至觉得房子好不好用都没关系,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感觉才最重要。


最终,万科把客户分为:经济务实家庭、职场新锐家庭、望子成龙家庭、彰显成功家庭、关注晚年家庭5类。


万科这种细分客户,给其产品带来更多选择。其在郊区、近郊、城市中心的地块都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线,找到最契合的细分客户群体。


三、从自身扩张为主,到大量收购地产企业

在制订《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万科发现,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在高速发展阶段都有大量的并购,并以此实现规模跨越,而万科此前主要通过自身扩张来发展。


2005年,万科的年度主题词是“颠覆、引领、共生”,其中“共生”是特指收购而言的,也就是说,不是被收购的企业融入万科,而是两个组织互相适应。


2005年,万科收购浙江南都房地产公司,收购价40.17亿,其中一半用万科股权支付。这次收购让万科一次性获得长三角区域269万平方米的土地,且均价只有784元,是万科本身土地储备每平方1500元价格的一半。


2005年,万科收购13家公司;2006年,万科收购22家公司;2007年,万科收购27家公司,当年新增项目面积中41%来自收购或合作;2008年,万科收购18家公司;2009年,万科收购27家公司;2010年到2012年,万科共收购73家公司。


万科通过收购,完成了许多靠自身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通过收购顺利进入陌生地区;迅速拥有之前没有的产品线;不用从头经营政府关系,就迅速拥有熟地和项目。


而万科并购很多却未出现大的内部冲突,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的特殊性: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最基本的工作。每个地方遵循当地的规律,因此,并购并不会给原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工作造成大的变化和困扰,只要万科最高管理层足够开放包容就好。


四、拿地模式:从自己拍地王走向资源整合小股操盘

万科不行贿,这是王石反复强调过的。万科早年也不做城市综合体等商业,因此也就没有万达那样的谈判能力。


万科之前怎么拿地?基本都是通过公开拍卖。因此才会出现拍下地王导致资金链紧张的事情。2009年前后,万科的土地储备在3000万平方左右,而恒大、碧桂园的土地储备都超过1亿平方。为什么万科的规模还能超过他们?


当万科意识到自己拿地方面的不足和专业方面的优势后,主动寻求和有土地的资源方合作,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小股操盘”模式。但求能够控制,不求完全拥有。在这个过程中,万科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不断增强。


五、从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到控制甚至降低区域市场占有率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沈阳万科占据了沈阳房地产市场17.3%的份额,老总周卫军到深圳总部报喜,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总部觉得沈阳万科扩张过快,势必占用集团更多资源,影响其他区域公司的发展。总部要求沈阳万科将占有率降下来。后来,沈阳万科主动将市场占有率降到8--9%,把多余的开发力量分给大连万科等。


万科认为在区域市场内,8--9%的市场占有率最有优势,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区域市场占有率的多少,不仅仅是占用总部资源多少的问题。更复杂的两个问题在于:1、如果公司在同一区域项目过多,其品牌溢价将因为项目太多而削弱,还可能出现内部竞争;2、一个公司在一个区域所占比例过大,将最终危及企业本身,比如李嘉诚在香港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底层群众就将自身境遇变差的原因归咎于他。


六、人力资源结构:理想主义到专业主义,从重视嫡系到四处挖人

万科早年选人的标准、衡量事情成败的标准,都是颇理想主义,甚至有宗教色彩的。比如宁可不赚钱,也坚决不行贿,“产品要做70年”等等。甚至一度只重视万科内部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到外面去挖人。


快速扩张中,万科的人越来越不够用了,而且地方诸侯追求利润的导向和总部追求“核心能力”的导向出现了矛盾。比如,2007年年底,万科要求个分公司降价提高周转率,可各分公司坚持牛市思维而不愿意降价,不得不由高层出面到各地去做讲解说服。


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赚钱是不是最大的标准?这是万科内部的难题。理想主义固然好,也许可以灌输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很难灌输给外来的高管。


万科最终启动了“新海盗计划”,从宝洁、宜家等知名跨国公司挖人。这个时候,职业道德已经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专业主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万科完成了人力资源结构的蜕变。而以理想主义为号召、以嫡系为主力的发展速度,注定有限。外来者所能迅速接受的,一定是专业主义、职业精神。


七、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建筑质量体系,极致思维

互动、迭代,在产品卖出后仍不断与粉丝互动给粉丝福利,这是流行的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


而万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项目早在2006年就已启动了,并在2008年逐渐落实。


2008年,万科出现多项危机,其中包括南京等地的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王石当时意识到,当企业上规模后,小比例的质量瑕疵也会变成大问题。小房企修一个楼盘100套房,一套房有问题是个例,而万科的产品如果有1%出问题就会是个大数字。


2009年开始,王石开始亲自推进一个项目,对万科10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梳理,并聘请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进行合作。项目的一个举动是:对这些小区生锈的栏杆、褪色色颜料、干涸的水系等进行修理,万科出钱。王石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万科经营的底线, “你卖了房子以后还关心他,那么他还会买万科的房子”。

2012年,万科派出几百名工程师到日本取经,这个计划后来被命名为“千人计划”。万科之前发现,日本建筑的行业误差是毫米级,而中国建筑的行业误差是厘米级,有10倍差距。工程师们到日本后觉得学习难以下手,于是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


万科最终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后重构万科的整个建筑质量体系,达到毫米级。


万科这样总结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只是让我们和客户变得更贴近。这要求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客户需求的细节,更迅速地跟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互联网也为我们做到这一点提供了效率更高的工具。”


八、按自己节奏做事,不受外界行情干扰

2007年、2008年,万科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明确了“拐点”的到来,迅速消化存货。但是他们没有预测到“4万亿”。


2009年,一线城市房价飙升超过70%,许多资金链本濒临断裂的企业,死里逃生大赚一笔。而万科手里可销售的项目却不多,有人嘲笑万科“一脚踏空”。


但万科却不为市场行情所左右,仍然把“刚需”作为自己产品线的主流,2009年,万科144平以下房子占其全部产品的86%,2010年占88%,2011年占90%。


万科没有在2009获得暴利,但随后却获得持续快速增长,而那些不调整产品线的房企,在2010年的调控中再次损失严重。


早在2004年,万科就曾提出“调控对优秀企业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利好”。


万科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反而获得巨大好处。


从拿地资金来看,万科在业界一片哀鸿的2008年斥资136.1亿拿地,成为当年唯一拿地资金超过100亿的企业。2009年,万科斥资254.6亿拿地。而金地2008年仅用18亿资金拿地,2009年却用160亿资金拿地。保利2008年用61.2亿拿地,2009年却用450亿拿地。对比来看,万科的波动幅度最小。


从总体来看,万科锁定每期的买入金额,按自己的节奏来拿地,地价越便宜买入得越多,这样坚持下去。在一个完整周期后,拿地的平均成本肯定低于同期平均土地价格,这种方式也是规避周期性风险的一种方式。


九、从只做住宅到百花齐放

王石曾提出只做住宅,所以万科刚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有人炒作此为王石与郁亮的分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2012年之后,万科在产品线上有了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在服务方面有了社区食堂等,在资本市场方面有了B转H股。


郁亮认为,公司到千亿之后,单一部门单一策略已经不解决问题。万科需要的已经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而是综合调理的中医。因此万科变得更包容了。


在新常态下,只建设房子卖钱已经不是好的选择,让住宅融化在产业里,已经是更多人的共识,而万科之前打破自己只做住宅的铁律,恰恰说明它内部创新包容和颠覆自己的能力。


十、先出善手,推行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

住宅产业化,说白了就是在工厂里制造住宅零件,在工地上搭积木一样拼起来。万科成为国内少有乃至唯一的坚定推动住宅产业化的企业。其实这也与上面提到的质量问题有关,万科相信,住宅产业化可以解决大规模制造房子的过程中房子的质量问题。


2009年,东莞万科的研发基地开始做一项工作,把万科以前的装修标准和户型都永久保存下来,成为样本。万科的精装修已经可以做到实地测量后,根据数据,直接到工厂加工材料的程度。


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都是王石在万科努力推行的事情。


精装修的价值,现在很多业内人士都意识到了,有些地方政府也在全面推动。而从利润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在现实阶段意义不大。毛大庆把这种追求总结为“先出善手”,意思是说为了赚更长更持久的钱,先对他人行善,不是慈善,而是与人为善与社会规律为善。虽然短时期内因为孤军奋战要交学费,但是长期来看一定能换取市场、客户的认可和尊重。万科的住宅产业化目前虽然有点孤军奋战的意思,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特殊住宅成为标准件、住宅产业化全面实现的一天必将到来,万科到时候必将再次成为行业领先者。


万科以上的10项重大变革,也许其它企业都可以学习,但这10项变革产生的土壤,却很难学习。


万科的一切优势的根源,在于其领导自觉遏制人性欲望,从而衍生出内部简单的人际关系。王石放弃股份进而放弃总经理职位的举动,相信很多企业老板是做不到的。王石刚放弃总经理职位时也曾痛苦过,但其克服了这种痛苦。郁亮从一个中年发福男,克服惰性锻炼成型男,并攀上珠穆朗玛峰,从中可以看出其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力,和把天大的目标细分、并逐渐实现的能力。


没有老板的万科,超越了中国文化中的打天下、坐江山、传子孙的传统模式,从而给了企业中所有人无限可能性,也就因此拥有了独特的过去和未来。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基准建筑

微信号:vencifabu
功能介绍:基准建筑微信公众平台,与众不同的信息平台.学知识、找资金、寻业务、谋同道,够深入、够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