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特稿‖熊群力受邀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并做主题发言

3月2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经济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受邀出席,并围绕“工业4.0:先进制造新标杆”发表题为《对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的主题发言。另悉,熊群力还将受邀参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新常态”圆桌会议。以下为熊群力主题发言摘要,推送以飨读者!


1、以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来临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脑机等电子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拉开序幕。这次工业革命主要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等主要特征。智能化的核心是自学习、自感知、自决策、自协同,网络化的核心是“互联网+”,服务化的核心是个性化定制应用。


世界各产业大国都在全力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持续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以期实现产业复兴,确保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运用将软件、传感器和通信系统集成的信息物理系统,打造智慧工厂,创新智能生产方式,恢复制造业优势。英国发布《制造的未来:英国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日本推进《机器人新战略》,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都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业发展。中国谋划“中国制造2025”,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主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通过各国应对的策略可以看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两化深度融合。


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其突出表现:一是生产装备的智能,可实现自动感知环境、自动筛选材料、自动加工装配、自动检测调试等“智慧工作”;二是生产线的智能,可根据需要进行全智能程序控制的柔性加工制造,生产个性化产品;三是生产组织的智能,可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实时采集各种数据,快速分析当前状况,自动调控生产活动。



(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左二>受邀出席峰会)


2、智能制造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可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为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庞大的产品消费需求;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庞大的产业建设需求;工业机器人、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等先进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催生庞大的高端应用需求。巨大的需求市场为中国智能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的源泉。


智能制造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技术和装备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先进工艺设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突破智能制造业发展瓶颈,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备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要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生产体系运行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的新型方式组织起来,让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服务模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3、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带动中国制造跨越式发展


政府层面,一是加大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强大数据、关键智能器件、高端传感器等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智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装备和服务支撑。二是加强顶层规划和统筹协调,优化政策体系建设,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利益的藩篱,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形成有序的竞争局面,促进智能制造业的加速形成和快速发展。三是大力支持“智慧型科研院所”和“智能工厂”建设,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工业体系构建,打造中国制造核心能力。


企业层面,一是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眼智能企业建设,优化组织体系、业务体系、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大数据建设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协同创新模式,加大资源共享共用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联合培育两化深度融合专业型人才队伍,推动中国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点个再走吧~~
↓↓↓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中国电科

微信号:cetcgw
功能介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