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被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


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我被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画面上是一个市场,有一些在漫天的黄色沙尘中做生意的人:戴着鲜红头巾的妇女,牵着母亲衣角的孩子,还有称东西和交钱的男人......


然而朋友告诉我,这不是画,而是用他拍摄的一幅照片放大的,地点是在新疆和田县的巴扎(市场),当时,正刮着沙尘暴。


这幅照片色彩和谐,人物生动,然而吸引我的是画面中呈现的那种气氛:人们在沙尘暴中那种安之若素的神态。这让我感到有些惊讶。


惊讶的是,这与我见到的传媒对待沙尘暴的态度,完全两样。我接触了许多关于“沙尘暴”的作品,有书,有报告文学,有新闻报道等。总的感觉是,传媒对沙尘暴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概括起来,媒体对“沙尘暴”的描述是这样的:


一是“沙尘暴”是人类破坏环境所遭受的惩罚。


二是“沙尘暴”近些年来越演越烈。


三是“沙尘暴”极具侵略性和进攻性,正在一步步地通过制造荒漠来吞噬人类的家园。


四是描写了大量沙尘暴毁地埋城、残害生灵的恐慌场面,沙尘起处,仿佛人类的末日。


作为媒体报道“沙尘暴”,我想首先应该掌握一些关于自然和生态的知识,对于沙尘暴的描述,至少应该建立在这样几个知识背景上,一个是关于自然区划,一个是沙尘暴的历史。


首先是区划的概念,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带控制的,大尺度的是全球气候带,气候带决定一个地区最基本的状态:如热带、温带、寒带等。小尺度的是按地貌、植被、气温、降水等划分的自然区划,比如按不同的降水量我国可以分成湿润区、亚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等。


一个地区是否成为干旱区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这一区域的降水量决定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大的气候条件不变,沙尘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为自然已经为其划定了界限,用不着担心沙漠会逼近北京城。


从环境史的角度看,现在人们已经能搞清楚过去几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化,以及历史上沙尘暴的情况,我从许多研究著作中,都看到了科学家已经能够列出一个历史上沙尘暴的发生状况年表。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沙尘暴是古已有之,是有周期性的。而且今天的沙尘暴并不比过去更猛烈。


沙尘暴之所以古已有之,是因为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就已隆起,它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而这些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人类的活动如果正逢气候变干的周期确实可以加剧沙尘暴的强度,因为人类的活动将覆盖植被的地方变成了裸露的土地,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就是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北移西进,从黑龙江大兴安岭南端到青海湟水谷地,长逾2000公里、宽200-300公里、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下的一条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带是有森林的草原向典型的草原的过渡带,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加剧,使这一狭长的农牧交错带北移了大约400-500 公里,西进了大约1000 公里。这使农牧过渡带完全进入了只适合进行牧业生产的草原带,当农业的铁犁犁开草根盘结的土地,就为沙尘暴提供武器,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在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上发生的沙漠化和沙尘暴埋城毁地的情况,只能怪人类自己。


怎样防止沙漠化,抵抗沙尘暴,许多媒体都鼓吹 “造林万能论”,在媒体的片面宣传下,社会中仿佛患上了一种“树林崇拜”症,过分夸大了树木的功能和作用,长江发洪水,人们的结论是种树才能制止,北京来了沙尘暴,人们想到的也是种树,于是有了“三北防护林”等庞大的造林工程,这种态度甚至影响到了外国人,比如一位日本老人远山正瑛每年都要在日本募捐,然后带着钱和志愿者,来到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种树。


按照地理学的自然带和地域分异规律,处在什么自然带上,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既然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已经完全进入了典型的草原自然带,“三北防护林”还能是防护林吗?似乎改称“三北防护草原带”更为妥当,其实,人们应该做的也就是从北移西进的农牧交错带退回来。


沙尘暴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只是自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如今,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科学家发现沙尘暴能为海洋生物带来丰富的饵料,来自美国的科学研究表明,沙尘暴加入了全球碳循环的过程,它为海洋浮游植物带来了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铁,而海洋浮游植物在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方面竟与陆上的森林等平分秋色,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是抵抗全球变暖的“幕后英雄”。


当然,我们不是要美化沙尘暴,我们只是希望客观地看待自然界的每一个现象。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科坛春秋(2015上海十大科普微信公众号)

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本微信号转载的文章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号观点。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欢迎进入科坛春秋粉丝qq群(群号为431567020)与我们互动交流。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科坛春秋

微信号:ketanchunqiu
功能介绍:用人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外科技的历史,展示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深度思考,以及发展趋势,为科技工作者和关注科技的公众打造一个纯净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