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企业库   [请登陆]  [免费注册]
小程序  
APP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 免责声明 ]     [ 举报 ]
企业库免费B2B网站
搜产品 搜企业
客服电话:400-000-8722

充电学院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爱车的充电设施?

如何充电是电动车车主永恒值得关注的话题。但是充电设施和手段究竟有哪几种,它们都有什么利弊,且都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你使用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今天就讲讲这事。


常规充电(慢充&目的地充电) 



 慢充充电桩(器)是中国目前充电设施中分布地域最广、数量也最多者——只要有一个车位和一根可以延长的电缆,经过改造就可以建成慢充桩。它们分布在住宅、酒店、写字楼等物业的底下或露天停车上,是目前“补电”的重要工具。


慢充桩存在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从最早的“扯线”“家里插线板”一路进化到拥有安全配套设施和联网设施。2014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后正式给自家的homecharger(慢充桩)命名为“目的地”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到了地方该充电的充电点。


慢充桩的优势是可在电力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减少一部分充电开支。比如晚上到家后泊车充电,到第二天车充满电所花的电费是从“波峰”到“波谷”的电费,价钱会比用快充桩便宜不少。

 

慢充的好处是可对电池深度充电,提升电池充放电效率,延长电池寿命,不同型号的家用充电桩虽然输出功率有差异,但是都能保证一晚上将电动汽车的电池充满,基本可以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


但要注意的是,慢充所用的电压虽然和家用插座的电压一致,都为为220V,电流为10A,理论上功率为2.2kW,但在实际使用中,慢充桩的充电功率只有1.5KW,与家中电热水器或空调的三口插座输出电量的情况是差不多的。


快速充电模式(特斯拉超级充电站)



在设计之初,快速充电桩实质为应急充电而准备的(虽然特斯拉一直将其作为电动车最核心的充电方式)。快充桩可在极端的时间快速增加电池容量,但其充电方法是采用脉冲在充电过程中不断用反复放电充电的循环充电,相当于让电池在一定时间内做几倍的充放电运动,对电池的储能寿命有一定影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快速充电的电流电压较高,短时间内对电池的冲击较大,容易令电池的活性物质脱落和电池发热,因此对电池保护散热方面要求有更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款车型都可快速充电。所以在去快充桩充电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的爱车的电池是可适应的。


现阶段市面上可使用快速充电模式的车型甚少,仅有的几家包括特斯拉、北汽的EV系列、腾势、晨风和荣威E50等。

 

● 机械充电模式(杭州国家电网充电站)



虽然坚持换电模式的BetterPlace最终以破产收尾,但换电模式依然在中国拿些了一定市场。目前杭州的部分出租车、公交车就采用换电模式。


因为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出行时间和范围都比较可控,所以可以在车动力电池电量耗尽时,用充满电的电池组更换电量过低的电池组。将电池组从车上更换下来的方式有:纯手动形式、半自动形式和机械人更换三种模式。


目前杭州的出租车师傅基本是一天换两块电池拉活的普遍情况。

 

无线充电模式(未来充电模式)



充电网之前曾介绍过一种未来的充电模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是如何实现的?》回复关键词:无线充电  即可查看。


在未来,充电不需要停在固定位置充电,车可以边开边充,即无需通过电缆来传递能量,采用电磁感应、电场耦合、磁共振和无线电波等方式进行能量传递。

 

未来电能可能来自于路面铺装的供电系统,或者来自于汽车上接受的电磁波能量。


如上所述,现阶段每一种充电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慢充对电池寿命有保障、费用低,但是充电所需时间长;快充解一时之急,但不利于电池的长时间使用;换电模式还仅存在于商用领域无法推广;而无线充电还依然是一个值得再多年研究的课题。所以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以不伤害电池的常规充电模式会成为主导地位。


而你喜欢用哪种充电设施充电呢?欢迎给充电网留言哦。

                                                                 <END>



郑重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www.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会员咨询QQ群:902340051 入群验证:企业库会员咨询.

新的文章
 

工业创新智库

微信号:IITT40
功能介绍:中国制造2025关乎未来中国之竞争力和命运!本智库视野放眼全球,关注工业4.0,汇集行业专家和先进制造行业信息,致力推进中国工业转型与创新,十年磨一剑,力争2025实现中国工业大跨步.